從嚴島神社到台灣農村,我在日本旅行學到的「地方創生 135 法則」

邱奕霖

邱奕霖

2025年8月17日 下午 1:49

圖解知識創業日記

八月的日本,空氣裡有著海風與炙熱的交替。這趟旅行,我的行李箱裡不只裝著衣物,還有一副「圖解卡牌」——我自己設計的 48 張圖解工具卡。原本只是想拍幾張有趣的旅行照,沒想到一路上,它變成我腦中的觀光筆記本。

其中一站,我來到了廣島縣的嚴島神社。那天退潮,海面露出大片濕潤的沙地,海上鳥居靜靜立在那裡,像一位守護島嶼的長者,等著每位到訪的旅人走近。同行的家人忙著拍照、欣賞梅花鹿,而我的腦袋卻開始運轉——為什麼這個地方的觀光印象如此清晰?

我的發現:不是什麼都有,而是什麼「只有這裡有」

旅行中我常遇到這種狀況:走進一個城市的觀光網站,滿滿的景點介紹,從山到海、從老街到美食,資訊多到像逛大賣場。但結果是什麼都想去,最後什麼都記不住。

嚴島神社卻不一樣,它像一間「專賣店」,不是把所有產品都擺上架,而是聚焦在三個核心亮點:

海上鳥居——退潮可走近,漲潮遠觀,白天、黃昏各有風情。

梅花鹿——遍布全島,但禁止餵食,與奈良形成鮮明對比。

牡蠣料理——炸的、烤的、燉的、生食,還有化成甜點的創意版本。

這三個元素,就像三個大釘子,把觀光記憶穩穩釘進每位遊客的腦海。

「限定性」的力量

日本的觀光經營,有一種我稱為**「限定性」**的哲學。
限定,不只是指「稀有」,而是「讓你在別的地方體驗不到」。

奈良有鹿,也能餵,但在嚴島神社,鹿是不可餵食的。這種規範,雖然對遊客少了點互動,但反而讓島上的鹿保持一種自然、獨立的氣質,不會追著人搶仙貝。

牡蠣也是。你在日本其他城市也能吃到牡蠣,但嚴島神社的料理方式與調味,就是有自己的在地版本。甚至連伴手禮也強調「此地限定」,不會讓你在隔壁縣市的土產店輕易買到一模一樣的東西。


旅行筆記變成「法則」

我開始嘗試用圖解卡牌整理這個觀察,最後歸納出一個口訣:135 法則——
1 個原則(限定性) × 3 個核心要素 × 5 種衍伸商品或體驗。

在嚴島神社:

  • 1 個原則 → 僅此地體驗、不可複製
  • 3 個核心要素 → 海上鳥居、梅花鹿、牡蠣料理
  • 5 種衍伸(每個要素都有至少五種變化)
  1. 海上鳥居 → 明信片、祈福卡、T 恤、觀景船、神社御守
  2. 梅花鹿 → 鑰匙圈、玩偶、頭飾、拍照點、插畫明信片
  3. 牡蠣料理 → 炸牡蠣、烤牡蠣、牡蠣丼、牡蠣湯、牡蠣甜點

關鍵不是「多」,而是「集中」。因為集中,才有記憶點;因為限定,才有旅行的價值感。

不只是觀光,還有文化的延伸

除了觀光熱門景點,本次日本旅行還給我另一個驚喜——傳統的神樂劇表演。

演出地點選在神社內,舞台後方是莊嚴的神殿,燈光打在演員的服飾上,金線與紅布閃閃發亮。故事我聽不懂(日文),但光看場面就已經很震撼:八岐大蛇的龍頭會吐火,燈光與煙霧營造出真實的戰鬥感。(讓我想起我們的舞龍舞獅,如何也能吸引更多受眾想來觀賞!?)

觀眾席裡有不少當地居民,聊天聲、笑聲、喝彩聲交織在一起——這不是為了觀光客而生的節目,而是屬於在地人、卻歡迎外地人參與的文化。

這也讓我想到,文化要長久,不能只靠外來客,必須先成為在地人的生活一部分。


伴手禮的擺設學

這次旅行,我們逛了不少家伴手禮店,又被另一個細節打中——擺設力
幾乎每家有規模的店,都會做到以下五件事:

  • 大型看板:讓你在五公尺外就能知道它賣什麼。
  • 實物展示:不只是圖片,還會擺出實際大小、質感的模型。
  • 特色原料呈現:像蜂蜜、牛奶、抹茶粉,直接透明展示。
  • 動態懸空效果:倒牛奶、澆蜂蜜的動作被定格在半空,製造「現做感」。
  • 榮譽頭銜:得獎紀錄、媒體報導,強化信任感。

我後來回想,這些元素加起來,就是讓你「忍不住想買」的視覺公式。


台灣可以怎麼用?

回到台灣,我想到很多農村與小鎮:有豐富的農作物、有動人的故事、有熱情的青年,但對外包裝與行銷常常「什麼都想講」。

如果能套用 135 法則——

  • 找出 一個原則(限定性)
  • 聚焦 三個核心亮點
  • 發展 每個亮點五種衍伸體驗或商品

那麼,不只觀光客能記得你,連在地居民也會覺得驕傲。


最後來小小總結一下…

旅行的意義,有時不只是放鬆,而是用不同的角度看自己的土地。嚴島神社教我的,不是模仿日本,而是學會如何「減法」,再用專注與限定做加法。

如果你手上有一個在地計畫,試著問自己:

  • 我的限定性是什麼?
  • 核心亮點能不能用三句話說清楚?
  • 每個亮點,能不能變出至少五種玩法?

或許,下一次旅人離開你的城市時,會像我離開嚴島神社那天一樣——腦中清楚記得三個畫面,心裡想著「這裡,我還會再來」。

文章標籤

# 經驗學習圈# 圖解# 日本旅行# 地方創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