❤️學習動機,決定孩子學習成敗的關鍵

「缺乏學習動機」,是每次前往校園進行教師研習,總是高居前三名的老師教學挑戰,當然這個現況,影響因素很多,包含社群媒體、影音傳播形式等影響等等,這裡不多討論
我想分享關於「學習動機」的底層邏輯
這本是我在2016年購買的,當時乍看覺得書有些單薄,但仔細翻閱一看,發現裡頭乾貨滿滿!
以下,精選幾點來與你分享
什麼是「動機」?
書中的定義是:引起並維持個體持續做一件事情的力量,這裡的關鍵字有兩個,分別是
【引起】以及【維持】
【引起動機】的三個面向,這裡都以寫作業為例
價值面|同學或孩子面對到「寫作業」,他們是否自己覺得有用?重要?有意義?
預期面|光想到要「寫作業」,大腦浮現的畫面是「好難、花好多時間、不會寫會被罵、無法完成、成功機率低....」時,自然容易拖延
情感面|「寫作業」好玩嗎?有趣嗎?
所以當孩子要寫作業時,上述三者是否滿足呢
1.他們覺得寫作業很重要、有用
2.他們覺得寫作業不難、能完成、會寫、成功機率高、不會寫不會被罵...
3.他們覺得有趣、好玩
點然火苗後,如何【維持動機】?
白話說就是:我能否控制自己去做該做的事,而且把事情做完、做好?
書中提到的「執行意志」部分,拆分為兩塊,分別是「意志力」+「責任感」
意志力就是處理「控制自己去做該做的事」
在TED「拖延大師的腦子在想什麼」演講中,講者提到每個人腦袋都有一隻及時行樂猴與理性決策者(意志力),而當那隻猴子掌控我們腦袋時,我們就會有拖延等行為,而這猴子最怕的叫做恐慌怪獸,偏偏這怪獸只有截止日快到時才會醒來.
這也說明了人為何總是臨時抱佛腳,因為考試、交作業的截止日即將來臨,大腦會預判沒準備、沒教的下場會是如何,所以這時大腦的掌控全便會回到理性決策者手中!
責任感則是處理「把事情做完且做好」
作者蘇珊.溫柏倫納說過:「我沒遇過一個不想做自己工作的學習,但我遇過一大堆人不願意做你指派的工作.」
也就是說,啟動孩子學習動機,最好的方法是
「讓他們認為這事情是他自己想做的」(其實大人也是啊)
今天,我們先對於「動機」有引起及維持的兩階段,以及四大面向有概念之後,我們未來再來分享如何執行的方法、技巧

不比畫得像,而是學會畫得懂!讓孩子畫出觀察力、表達力與創造力,用圖思考、用圖學習、用圖表達!
快來加入1000+的行列吧!